辉县古代史简介——元

admin 阅读:68 2024-11-05 19:33:34 评论:0

元朝的都城在大都(今北京)。中央统治机构有中书省、枢密院和御史台。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部门。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(简称行省),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。全国分为十一个行省。这些行省,后来发展成了行政区的名称,初步形成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。行省下设路、府、州、县,大部分是路领州、县。辉州隶属中书省,为中央直辖区,称“腹里”(元朝以大都北京附近的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等省黄河以北地区为“腹里”地区,归中央直辖)。地方上,辉州初属真定路。太宗四年(1232)改属彰德路彰德帅府。彰德帅府领卫州、辉州二州。中统元年(1260),改属卫辉路,辉州领苏门、山阳二县。至元三年(1266),废苏门县,改山阳县为镇,统称辉州。

元朝初、中期,辉州的农业经济有所发展。原因是社会比较稳定,元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,辉州人民辛勤劳作,土地大部分得到了开垦,土地面积增多,使农业生产恢复正常。金代末期的萧条景象已不复存在,社会上出现了太平景象。

元代辉州的文化事业继续呈现兴盛景象。太宗十三年(1241),翰林学士姚枢(谥文献)弃官携家眷前来辉州定居,与学者许衡、赵复、窦默等共同讲学于百泉书院。使百泉书院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掀起新的高潮。姚枢、许衡等曾是著名的政治家,曾对治国安邦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。在理学研究上,造诣颇深。因而使百泉书院名震四方。中国理学史上曾说是“宋兴伊洛,元大苏门”。(“伊洛”是指宋代邵雍的学问与学派,因邵雍晚年居住洛阳伊川而得名。百泉书院元代时仍在百泉苏门山下,故言“元大苏门”)至大年间(1311年左右),中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子昂为辉州著名道教庙宇玉虚观书碑一通。书体苍劲挺拔,为赵子昂晚年作品(此碑现存百泉碑廊门前)。翰林学士王磐隐居百泉时,曾作诗两首,刻碑立于卫源庙前。至元四年(1267)。州衙后街天王寺喇嘛在寺内修建善济塔,至今犹存,成为城区一大文化景观。

元朝末年,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元朝的暴政。至正十七年(1357)十二月,农民起义军刘福通部攻占辉州。次年,又攻占开封。至正十九年(1359)五月,辉州又遭大蝗灾,蝗虫飞则蔽天,止则满堑。饥民捕捉蝗虫充饥。最终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。战争加蝗灾,使原先的太平盛世景象荡然无存,灭亡趋势已不可阻挡。

至正二十七年(1367),朱元璋命大将徐达、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,直捣大都。二十八年(1368)正月,朱元璋于南京称帝,建元洪武,国号“大明”。闰七月,朱元璋军攻打卫辉路,辉州被朱元璋军占领。八月,北伐军攻陷大都,顺帝北逃,元亡。

本文由【扛相机的老王呀】发布,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连接!
网址:https://www.mqdlf.com/?id=25

发表评论
搜索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